虛擬貨幣已在數位經濟中存在多年,廣義而言,它是一種價值的數位化呈現,其發行與管理機制獨立於傳統由中央銀行或主權國家所擔保的法定貨幣體系之外。此類數位價值載體,通常由其特定生態系統的開發者或社群發行及維護,並作為該生態系內的交換媒介。
在此定義下,許多我們熟悉的忠誠度計畫,例如航空公司的飛行常客獎勵哩程或信用卡的消費回饋點數,均可被視為一種特定形式的虛擬貨幣。它們的共通點在於,其價值與應用範疇被嚴格限制在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內。例如,用戶可使用航空哩程兌換該公司或其合作夥伴的機票,但無法將這些哩程直接轉換為法定貨幣,亦不能用於生態系外的零售通路。這些點數的價值完全由發行機構單方面決定與控制。
近年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作為虛擬貨幣的一個重要分支,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開放性。與封閉系統的點數不同,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運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公開網路上,其價值由市場供需決定,並可透過全球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與法定貨幣或其他資產進行兌換。
對於參與者而言,最基礎的互動方式是「現貨交易」,即在交易平台上直接買賣加密貨幣本身,這與在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的邏輯相似。此外,也衍生出「被動收益」模式,用戶可將持有的加密貨幣資產出借或投入至特定協議中(此過程稱為「質押」),以協助網路運作並賺取利息回報。此機制雖類似於傳統金融的儲蓄,但其收益來源並非來自中央機構,而是源於對該去中心化網路生態貢獻的獎勵。儘管加密貨幣提供了更高的互操作性與潛在回報,但其高度波動性與尚在發展的監管環境,也帶來了顯著高於傳統忠誠度計畫的風險。